首页 长沙高新区:实施“六大工程” 推动高质量发展

长沙高新区:实施“六大工程” 推动高质量发展

        近期,《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》(国发[2020]7号)、《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全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(湘政发[2020]13号)相继出台,为国家高新区发展创造新的战略机遇期。
        长沙高新区是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全国首批27个国家级高新区之一,目前,园区总面积140平方公里,托管四个街道。建区32年,历经五次转变,长沙高新区迈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。2019年,综合排位跻身全国高新区第11位,实现“四年四跨越”的奋进记录。展望“十四五”,我们将积极抢抓国家政策赋能高新区带来的巨大契机,对标对表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,大力实施“六大工程”,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。

  大力实施创新引领工程,加快培育创新创业生态
        以“发展高科技、培育新产业”为主导方向,从创新载体、创新能力、创新要素、创新生态等方面着力构建创新创业生态。
        一是加强重大科创平台建设。瞄准信息通讯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生物医药、新材料等科技产业革命前沿,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部署,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工程、大科学装置、产业创新中心、制造业创新中心以及重大科技计划和组织资源落户。
        二是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。准确把握全球科技创新前沿趋势,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和省市重点产业发展需求,科学研判高新区重点产业布局,梳理形成亟待集中力量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清单,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,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,提高关键领域自主创新能力。
        三是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。赋予科研单位及人员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,探索赋予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。完善创新产品政府首购、订购政策,加大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、新材料首批次、软件首版次研制应用支持力度。加大应用场景打造力度,推动科技成果供需有效对接、加速转化落地。
        四是加力推进双创平台建设。围绕高精尖产业领域和高新区重点产业,建设一批专注于中试开发、技术集成和工艺优化等环节的硬科技孵化器,完善成果转化链条。支持和鼓励高校、科研院所、大企业集团、投资机构等主体搭建集“前瞻性研发、科技成果转化、创业孵化和创业投资”四位一体的新型研发机构和集“开放场地、集成服务、研发和技术支持、创业投资、人才培育”于一体新型众创空间。探索建设一批混合功能型创业社区和创新小镇,促进低成本、便利化创新创业。

     大力实施产业升级工程,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
        着力优化产业结构,加快构建“实体经济、科技创新、现代金融、人力资源协同发展”的现代产业体系。
        一是全面做大做强主导产业。紧扣园区“两主一特”“五大市级牵头产业链”以及园区六大行业板块,全力推进产业链建设,做好建链、延链、强链工作,打造  1-2  个技术先进、市场广阔、专业精深的世界级产业集群。实施高价值产业链培育行动,将装配式建筑、生物医药、轨道交通、新材料、电子信息等打造为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产业集群。
        二是全力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。瞄准新兴产业发展方向,瞄准国家新兴产业规划,争取建设一批国家级新兴产业基地,积极培育新技术、新产业、新业态、新模式,加强产业链协作,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,推动产业集群向产业生态升级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、3D打印、区块链等未来产业,加强政策引导和产业资本注入,加快先进技术深度交叉融合,加快原始创新与创新创业深度融合,加快科技驱动与资本驱动深度融合,重点培育一批尖端产业龙头企业和独角兽企业,形成具备世界影响力的新兴产业集群,全力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。
        三是加速转型升级传统产业。深入实施“麓谷智造2025”和移动互联网新三年行动计划,研究出台工业互联网行动计划,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,推进“互联网+”示范工程、工业互联网示范工程,利用互联网改造制造业、提升服务业以及创新产业组织形式。加快培育智能制造示范企业、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。支持企业以智能产品、智能服务、智能工厂为抓手,对研发过程、生产线、生产工艺、管理流程、生产产品等进行智能化改造。
        四是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。大力发展面向全省、全市乃至中部地区产业体系的研发设计服务、知识产权服务、检验检测服务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、信息技术服务、数字内容服务、电子商务服务,推动高技术服务业市场化、规模化、专业化、国际化发展,提高对重点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。

  大力实施开放发展工程,全面提升对外开放水平
        抢抓全球科技革命、产业变革新机遇,加快构建全方位、多层次、宽领域的开放发展新格局,构筑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。
        一是打造国际合作开放平台。搭建国际交流平台,进一步做强国际科技商务平台、中意技术转移中心和中意工业设计中心。成立国际合作促进中心,统筹推进园区国际化事宜,包括与国际先进科技园区建立战略合作,建设孵化器、创新中心。持续开展国际峰会、国际技术转移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活动,增强互联网岳麓峰会影响力。
        二是大力提升“引进来”水平。围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,引进一批附加值高、核心竞争力强的高端海外项目和技术,支持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跨国公司在园区设立区域总部、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、生产基地,促进海外科研成果在园区产业化。加强与海外一流科技园区交流合作,搭建跨国联合科研合作平台,探索引入国际专业团队参与园区建设管理。
        三是全面拓展“走出去”空间。引进国际化的法律、信用、信息咨询等中介服务组织在中心设立分支机构,为企业“走出去”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。组建产业联盟,由政府引导,行业龙头企业牵头,产业上下游配套合作,促进优势产业“抱团出海”。依托行业龙头企业,实施跨国并购、联合开发战略,并购海外创新团队、技术型企业、专利等,整合全球创新资源,拓展全球市场。
        四是不断强化长株潭区域协同合作。发挥长株潭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政策优势,充分利用长株潭城市群的产业集群优势,创新区域合作机制和路径。加强与株洲、湘潭等兄弟高新区的深入合作,共同成立创新联合体,推动企业联合开展科技攻关、科技成果转化、专业人才培养、资本运作,形成广泛的创新合作网络。

  大力实施人才集聚工程,构建多层次人才梯队
        深入对接国家、省、市专项人才计划,全面深化现代化人才体系建设。
        一是实施高端人才集聚计划。依托高新区人力资源产业园,集聚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,搭建高端人才服务咨询、信息共享、需求对接平台,推动全球高端人才和智力要素集聚。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重点产业发展需求,对园区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,开辟专门渠道,实行特殊政策,实现精准引进。发挥新型研发机构聚才作用,引进国际顶尖科学家和战略性科技人才。建立科学家、投资人、企业家常态化交流沟通机制,形成各类高端人才聚合效应。
        二是实施雏鹰人才培养计划。大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,重点支持一批30岁以下青年创新创业人才加快成长。完善人才创业园、创新型孵化器的服务功能,为青年人才提供低成本、全要素的创新创业服务。建设高新区优秀毕业生创业服务平台,集聚优秀青年创业团队扎根高新区创新创业。
        三是实施能工巧匠培育计划。大力弘扬工匠精神,支持职业院校对接企业人才需求,与企业合作开展“订单教育”、共建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等,加强机器人、自动化、智能控制等智能制造相关领域专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的培养,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的知识型、技能型、创新型劳动者大军。
        四是实施海外英才回归计划。加快引进留学归国人才,积极对接中国海外人才交流大会。紧扣发展产业需求,面向全球加快集聚“产学研”“工管商”等高端人才,建设数量充足、结构合理、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。提供“一站式”服务,简化申报流程、缩短审批时限、减少提交材料等,解决出入境签证、配偶安置、购房落户、医疗保险等方面问题。

  大力实施改革提升工程,加快优化园区营商环境
        深化园区管理体制改革,激活园区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。
        一是推动园区体制机制变革创新。积极争取省市相关政策支持,进一步扩区强园,理顺园区与行政区、园区与政府部门关系,增强园区发展自主权。创新园区选人用人机制,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,打破体制壁垒,以市场化手段和机制,面向全球选拔培养专业知识足、专业能力强、专业精神好的高素质人才,打造一支高素质、专业化、年轻化、活力强的干部队伍。
        二是深入推进“放管服”改革。按照审批最少、流程最优、体制最顺、机制最活、效率最高、服务最好的“六个最”要求,着力推进服务企业“一枚印章管审批”“一个部门管市场”“一支队伍管执法”,加快“最多跑一次”“最近跑一次”改革,落实“一厅办、马上办、网上办”要求,构建优良的园区法治和服务环境,最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。
        三是完善产业融资体系。支持各银行设立高新区分行、信贷专营机构或特色支行,鼓励银行开展业务模式创新,围绕企业融资需求精准设计个性化金融产品。设立产业投资基金,以市场化手段运作,向专业化、国际化方向发展,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园区重点产业。积极支持知名投资机构、行业领军企业,产业技术联盟等发起组建天使和创投基金,大力发展私募股权投资。鼓励保险公司为制造业提供多方面的风险保障。优先支持行业龙头企业到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、发行债券融资。
        四是优化企业发展环境。坚决破除各种不合理门槛和限制,严厉打击市场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,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,营造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。推动出台知识产权保护条例,完善知识产权协同保护机制,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。严格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,清理规范涉企收费,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和用能、物流成本,确保制造业税负明显降低、成本明显降低。推进“不叫不到、随叫随到、服务周到、说到做到”常态化制度化,构建亲清政商关系。

  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工程,加快建设宜居宜业新城
        在城市建设中引领城市空间的创新,加速高品质配套设施规划布局,加快促进高新区产城功能提升。
        一是深入推进“多规合一”。进一步编制完善“多规融合”规划,合理确定园区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空间结构比例,加强土地集约节约利用。完善教育、医疗、文体、娱乐、公共安全等生活配套设施建设,突出生产、生活、生态功能平衡发展,实现创新创业、商务贸易、生活服务有机组合,形成产、城、人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系统。
        二是建设绿色生态园区。将生态文明理念贯穿园区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全过程,严守生态红线和绿色门槛,推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,发展低碳经济,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区。在企业入园、项目准入、招商引资工作中引入环境因素考评体系,适度向低排放、低污染、清洁能源型企业倾斜,建立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。构建园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、废物收集利用体系、节能减排服务体系、生态景观运维体系。完善环境经济政策,探索推行用能权交易、碳排放权交易、排污权交易制度。
        三是打造智慧品质新城。加快5G、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,加快发展智慧交通、智慧医疗、智慧环保、智慧物流、智慧社区、智慧教育等,构建全面覆盖、高速互联、业务融合的新型信息服务网络,全方位打造智慧城市。
        四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。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,不断改进社会治理方式。全面推进依法行政,着力加强法治园区、平安园区建设,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一体化建设,完善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,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,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综合监管长效机制,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,突出重点行业领域安全监管。按照权责一致原则,进一步推动基层工作重心转移到公共服务、公共管理等社会治理工作上来。进一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,建设更高水平文明城区。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建设,打造数据驱动、人机协同、跨界融合的智能化治理新模式,助推社会治理决策科学化、防控一体化、服务便捷化。